熊庆来先生年谱

       1893年10月20日(清光绪十九年,农历9月11日)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今弥勒市庆来村)。

       1900年(7岁) 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传统儒学教育。

       1906年(13岁)  随父亲熊国栋赴任赵州(今大理凤仪)儒学训导,在当地读书,开始接触到现代科学。

       1907年(14岁)  到昆明考入云南省方言学堂。

       1909年(16岁)  与姜菊缘结婚,半月后返昆明继续读书。后方言学堂改为云南省高等学堂。

       1911—1912年  (18—19岁)云南“重九起义”后,与同学一道上书请愿北伐,未获准。以优秀成绩被选入英法文专修科学习,以学习法语为主。

       1913年(20岁)  考取云南省官费留学比利时学矿业,与杨维浚同赴比利时列日(Liége)。

       1914年(21岁)  投考列日大学。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进占列日,乃负笈流亡,转至英国伦敦。

       1915年(22岁)  到法国巴黎,在 Lyce Saint Louis算学专修班学习。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因战事关闭,未能习矿,乃赴格勒诺布尔大学工学院学习。因对工学院课程不满意,又转回巴黎仍在 Lycee Saint Louis算学专修班学习,同时在巴黎大学理科旁听。

       1916年(23岁)  在格勒诺布尔大学理科部完成高等普通算学课程,取得“高等普通算学”证书。暑假后转入巴黎大学,同时照顾同住一室身患肺病的好友李汝哲,自己因此感染肺病。

       1917年(24岁)  李汝哲病故后,前往瑞士莱辛治疗肺病。

       1918年(25岁)  肺病痊愈后回法国,入蒙彼利埃大学( Universiteé de Mont-pellier)。

       1919年(26岁)  在蒙彼利埃大学取得“高等微积分学”、“理论力学”、“理论天文学”证书,并获得理科硕士学位。因体弱,放弃了学习矿业的夙愿。

       1920年(27岁)  入马赛大学学习物理及电工学,取得“高等物理学”证书。原拟在法国继续攻读两年,因家庭催促和云南省准备创办大学,于年底回国。

       1921年(28岁)  云南政局剧变,筹建大学事流产,被省政府委任为第三科科员。因不愿与俗吏为伍而辞职,转任云南省路政等学校算学、物理教师。同年1月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之聘,任数学系教授兼主任。

       1922—1924年(29-31岁)  主持东南大学算学系,参考法国教育模式建系,开设课程二十余门,自编教材多种,亲授课程多门。1923年与何鲁、胡刚复等资助严济慈出国深造。

       1925年(32岁)  受聘于西北大学,任数理化系主任,负责筹建算学系。一学期后因军阀混战,返回东南大学。

       1926年(33岁)  经叶企孙举荐,受聘于北平清华学校,任算学系教授,参与筹备大学部算学系。

       1927年(34岁)  清华大学算学系正式成立,负责建系规划,并担任大部分课程。

       1928年(35岁)  清华大学改为国立,接替郑桐荪任算学系主任,对课程进行改革,参照当时世界数学水平最高的法国、德国大学的水平和方法进行教授。

       1930年(37岁)  因叶企孙出国,担任理学院代理院长,一度兼任地理系主任。创办中国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清华算学系研究部,招收陈省身、吴大任为研究生。

       1931年(38岁)  发现并破格聘任华罗庚为算学系助理员,并予以培养。

       1932一1933年(39一40岁)  作为中国第一次出席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代表,到瑞士苏黎世参加第九届大会。会后到法国巴黎,利用清华大学教授的学术休假期从事数学研究两年。

       1934年(41岁)  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时任法兰西科学院主席的著名数学家波莱尔教授。首次引入的“型函数”和“无穷级”分别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型函数”和“熊氏无穷级”。7月回国。出版《高等算学分析》,被列人大学丛书,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高深数学教材。

       1935年(42岁)  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召开,选举出三大类工作人员:胡敦复等9人为董事,熊庆来等11人为理事,钱宝琼等21人为评议。创办《中国数学会学报》,苏步青、熊庆来、朱公谨、孙光远、江泽涵等为编委。

       1936年(43岁)  邀请法兰西国家科学院教授哈达玛和控制论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纳来清华大学讲学,这是当年轰动中国科学界、学术界的一个重大事件。

       1937年(44岁)  应云南省主席龙云邀请任省立云南大学校长,兼任理学院院

       1938年(45岁)  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

       1949年(56岁)  到广州参加教育部会议,被派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大会。会后留居法国,获波莱尔( Borel)主持的“学者研究补助会”资助,重返数坛,从事函数论研究。1937一1949年长云南大学12年,云南大学从原来只有两个学院、6个系、11名教授、300余名学生的边陲省立大学发展成为一所文法、理、工、医、农门类俱全、名师荟萃、学生1500余名、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国立大学。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被美国国务院指定为中美交流留学生的五所大学之一,国际美洲学会29届年会召开,美国国务院函邀云大派员参加。1946年云南大学成为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的中国十五所著名大学之一。

       1950年(67岁)  “学者研究补助会”发生困难后辞去补助,靠教授学生维持生活。不断获得研究成果,所撰论文陆续在法国学术刊物发表。

       1951年(58岁)  年初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在师友们资助下住院治疗。年底出院,右半身失控,练习用左手写字,继续坚持数学研究工作。

       1953年(60岁)  梅始琦以清华大学美庚款基金委员会名义给予生活补贴,共两年。

       1954年(61岁)  赴瑞士居斯纳镇小住,并到德国讲学。

       1955年(62岁)  接华罗庚通过法国数学家当若瓦转交的信,诚邀回国。

       1956年(63岁)  应法国科学院院长维腊院士之邀为“数学科学的回忆录”丛书撰写专著一册,因此延期一年回国。

       1957年(64岁)  先往瑞士,后经布拉格、莫斯科,于6月8日回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所务委员会委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

       1959年(66岁)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1962年(69岁)  9月13日,首都科学界近七十位著名科学家、学者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庆祝会,祝贺熊庆来从事科研教学40年及七十寿辰。秋,招收杨乐、张广厚为研究生。倡议并组织了北京地区函数论讨论班。

      1964年(71岁)  到青岛休假,随后到上海参加全国函数论会议,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1965年(72岁)  当选全国政协常委。回国8年,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记录》、《数学学报》以及法国、罗马尼亚的学术刊物上。

       1966年(73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华罗庚一熊庆来黑线”、“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的残渣余孽”,被批斗、抄家。

      1969年(76岁)  年初摔断了小脚趾,不能去医院治疗,只能在家卧床休养。备受凌辱摧残,身心俱碎,于2月3日凌晨3时在北京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