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济慈 华罗庚
熊庆来先生,字迪之,1893年旧历9月11日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其父熊国栋先生曾任赵州府学官。他13岁时即随父亲住于任上,受到革新思想的熏陶,对民众疾苦有所了解。后至昆明,肄业于云南高等学堂及英法文专修科。1913年应云南省留学生考试而被选中派往比利时学习,翌年因欧战爆发而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及马赛大学,并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云南工业学校及路政学校教员,1921年由何鲁先生推荐代替他担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利用休假期间1931年重赴巴黎,1933年攻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回国后继续在清华任职。1937年至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1949年夏第三次赴法,初出席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后留学巴黎作研究工作,不久患脑溢血,此后虽重病缠身,却从未松懈科学研究工作。1957年,响应号召,回到祖国,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等职。1959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后又荣任政协第四届常务委员。1969年2月3日病逝于北京,时年七十六岁。
先生以毕生精力从事数学研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他严谨、刻苦的治学风格,长期以来一直为我国学术界所称道。以第二次去法国为例,当时先生已年近四十,却以顽强的精神,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荣获法国理科博士学位。他在晚年,由于身患残疾只能用左手写作,仍以惊人的毅力,不分昼夜和假日地坚持科学研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自己的工作也始终一丝不苟,每篇论文总要反复斟酌修改,连标点符号也务求准确。有时为了修改一、二处文字,不惜在冬夜入睡之后重新整衣起坐,这对一位半身不遂的老人来说,谈何容易。先生共发表创造性论文计50多篇,其中大多数是在晚年病残后写出的。先生还为了科研工作之需,开始学习俄语,并特地请了一位留苏的同志帮他纠正发音,经过他的努力,不久即能阅读俄语专业文献。
熊老的专门研究领域是函数论。在这方面,他最负盛名的贡献是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无穷级亚纯函数的一般理论。熊氏的这一理论,包括了所有的无穷级亚纯函数与无穷级整函数,而就整函数而言,其结果可与 Borel关于有穷级整函数的研究相媲美,而优于 Blum enthal的工作,因而开创了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值分布研究中的新局面。他所定义的无穷级在国际上被誉为熊氏无穷级。在Nevanlinna的亚纯函数学理论方面,熊老也获得了一些函数结合其导数的基本不等式以及函数结合其原函数(积分)的若干不等式,并据此解决了亏量与唯一性问题,其中一些不等式被国际上认为是这方面最深入的结果。熊老另一有影响的成就是发展了在数学上有重要作用的 Montel正规族理论。他简化了著名的Miranda定理的证明,并考虑 Nevanlinna亏值与正规性的关系而获得了一些新的简单的正规性定则。代数体函数是特殊类型的多值函数,研究难度较大,熊老知难而上,证明了 Valiron指出的代数体函数第二基本定理;他还将亚纯函数的无穷级概念推广到代数体函数。熊老对于单位圆内的全纯函数及亚纯函数的研究亦有贡献。他所著《关于亚纯函数及代数体函数, Nevanlinna的一个定理的推广》为国内外函数论学者所称道。
熊庆来教授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不仅使他本人作为知名的数学家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尊敬,而且为我国数学赢得了国际声誉。然而,熊老的贡献远不止此!极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兼卓越的学者与出色的教育家和科研组织家于一身,致力于引进近代数学,推进整个国家的数学研究事业。早在二十年代,他先后创办了南大学数学系和清华大学数学系;三十年代,他又参与创办了中国数学学报,积极参加中国数学会创立时期的活动。熊老在高等学校任课,亲自编写教科书和合讲义十余种,其中《高等算学分析》尤有良好影响。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他患严重的痔症,仍伏床而编写讲义,精心备课。他首次在我国讲授常微分方程解析理论,注重数学和力学、物理的结合。后来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他在繁忙的公务中仍然尽可能亲掌教务,甚至帮助附中示范授课。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华任职期间,熊老曾主张并聘请了 Hadamard(阿达玛)与 Wiener(维纳)这两位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来华开设课程,对于微分方程、调和分析等现代数学理论在我国的传播进一步发展分别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六十年代,熊老还以古稀之年,组织和颂导了北京地区函数论讨论班,以促进学术的发展。熊老善于发现人材、培养人材、爱惜人材,这已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两人分别于二十年代初在南京高等师范与三十年代初在清华大学开始就受到熊老的悉心帮助与栽培,对他提携后进,知人善任的感人品格体会殊深。熊老痛感旧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现实,自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起,就把培养人材看作是头等大计。他任教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时,就留下了许多尽心培育有才华的学生的动人事迹。熊老作风平易近人,与同学、同事相处融洽。晚年在数学研究所工作,虽年老身残,仍热心培养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他指导学生,重视基础训练,常指定他们自学一两本经典著作,随时指出其中基本定理的含义、起源及发展历史,阐明其背景及各种理论间的关系。然而熊老也决不把基础训练与研究工作本身截然分开,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经常建议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每有心得体会,他总是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在方法上,熊老因人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后,根据各人特点定出方向,所以青年人在他的培养下成长很快,熊老从事科研和教育多年,在他直接培养下成长或受过他教益的人不计其数其中许多都成了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方面对我国乃至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熊老生前深受同事们和学生们的爱戴。记得1957年6月,先生自海外归来,竺可桢、叶企荪、吴有训等和我们曾聚集在北京南苑机场迎候。更令人难忘的是1962年9月,先生七十诞辰,张劲夫、吴晗、楚图南、周培源、江泽涵、许宝禄、钱三强、段学复、庄圻泰等同志和我们共六十余人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集会,共同赞颂先生在数学研究与培养人才方面的卓越贡献。
以熊老一生的功绩而言,作为我国现代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先驱人物,他是当之无愧的。熊庆来先生的科学生涯又是与他高尚的爱国精神分不开的。他一位正直、朴实的学者,更是一位热诚的爱国志士。他先后三次出国,都是怀着科学救国的宏愿。在他看来,科学家的工作是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他毕生推崇伟大的法国学者巴斯德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使当时濒于危机的法国蚕丝和酿造业再度繁荣,帮助战败的法国度过经济难关的事迹,常常以此勉励自己,也教育学生为祖国复兴而勤奋学习。五十年代,熊老在国外拒绝了台湾的多次邀请,毅然返回祖国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回国后,他一直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欣欣向荣局面而欢欣鼓舞,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高度的信心和希望,他曾高兴地表示现在的生活比前几十年有意义,不知“老之将至”。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他也没有丧失信心,在他临终前一天写的一个材料中还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熊先生十六岁时与师母姜菊缘女士成婚。在共同生活的六十年中,师母对先生的工作十分理解,并给予大力协助。先生三次赴法,前后共计十七年,家中赖师母独力支撑。师母的贤慧和勤劳乃是先生能有卓越贡献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师母年逾九十,精神矍铄,常思忖继承熊老遗志,对我国数学教育事业有所帮助。熊老有四子一女,即秉信、秉明、秉街、秉群及秉慧。他们皆学有专长,并在各自的工作中有所表现。惜秉信过度操劳,克尽职守,于1974年早逝。
熊庆来先生是在十年浩劫期间去世的,他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他的逝世,对于我国的数学和教育事业无疑是莫大的损失。但是,一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熊老的一生功绩才得到了正确评价。现在我们编辑这部文集,一方面以此来纪念熊先生,另一方面激励我们以及广大中青年,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严济慈 华罗庚
一九八五年六月
注:本文原为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King-Lai Hiong Selected Mathematical Paper”(《熊庆来数学论文选集》)“代前言”,本文章略有删改